第八讲:黑格尔《精神现象学》——主体和实体的关系以及自我意识
大约 2 分钟
第八讲:黑格尔《精神现象学》——主体和实体的关系以及自我意识
- 实体就是主体,主体不是实体。
- 这边看vmz的介绍更加地清楚一点。
- 康德:实体——物自体,主体——理性的人。人能意识到物自体(thing-in-itself)存在,但永远不可直观地知道。因为那样在伦理上是不允许的,人的生存将失去意义。
- 黑格尔:康德直接给我们推理出了这样一个结构。但是为何如此?主体有一个主体化的过程(“化”——运动,有一种机制将主体制造出来)。物自体也是人的视角上的一个概念。黑格尔站在绝对精神运动的一个角度(《精神现象学》)来考察(运动的角度),一开始就是一个单纯的实体(substance),实体一运动,就在内部分裂,一边是主体,另一边是实体“物自体”,中间有一个名为主体化(subjective)的裂缝。(主体化让物自体变成意识中的现象,也就是叔本华“作为表象的世界”,但同时实体特意让主体能够察觉到这个裂缝,并且透过这个裂缝察觉到“物自体”的存在)这个运动就是类似照镜子的过程,人的世界,就是物的镜像,主体对物的认识,就是物的自我认识,是物需要主体来进行自我认识,是物在照镜子。因此,离开在康德那种站在现象世界的视角上,而站在实体的视角上,认识运动就是“物自体”的运动,哲学思考就是哲学史自己在反思,人的革命运动是社会自身历史性地运动。
- 这个裂缝,就是绝对精神运动中主导性的力量,它是矛盾的,运动的,它的进步,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概念的辩证法的自我运动。
- 而后现代哲学,精神分析或者马克思主义,是要站在这个体系上,指出它其中的问题。